行业特色高校承担着为特定行业领域培育人才和产出成果的重要责任,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优势鲜明。要树立“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国家强”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发挥自身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在实践探索中,通过“八大”维度,即推动“大学科”融合,发起“大科学”计划,承担“大科技”项目,打造“大科研”平台,拓展“大办学”格局,实施“大文化”建设,加强“大先生”培育,完善“大育人”体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行业特色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阵,学科优势突出,与行业紧密联系,承担着为特定行业领域培育人才和产出成果的重要责任,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优势鲜明。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行业特色高校应主动思变求变,通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努力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行业特色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开启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为了服务国民经济发展,诞生了一批按行业培养专才的高等学府。这些高校面向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支撑行业,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立身之本,承担起自主研发国家急需紧缺技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明博体育下载有效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1998年后,国家改革行业部门办学体制,经过调整与整合,行业特色高校既具有与行业紧密联系的天然优势,又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力。行业特色高校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办学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显著提升,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这也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众多行业特色高校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所在行业涉及农业类、林业类、水利类、地质类、矿产类、石油类、电力类、通信类、化工类、建筑类、交通类等,它们既是守护国民经济命脉、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压舱石”,也是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科技发展的“动力源”,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方面军作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行业特色高校在迎来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亟待转型的现实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给全球高等教育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各国都在努力通过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办学实力以获得发展优势。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新进程中,科学技术日益显现出跨界融合、协同合作与包容整合的鲜明特征,学科进步正朝着“高度专业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方向发展。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的新需求,不仅要巩固传统学科的优势地位,更要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营造健全的学科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在学科建设方面,一些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领域狭窄、研究范式偏向传统、基础学科水平较弱、专业学科设置单一、师资队伍水平参差,在发展过程中贪多求全,不注重学科发展特色,学科交叉融合水平较低;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更高,行业特色高校以培育专业型人才为目标,难以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较为滞后,亟须调整教育理念;在科技创新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变革对高校的服务支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传统行业特色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前沿协同发展的贡献度仍有较大提升潜力。可以说,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行业特色高校也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办学格局的调整。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把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探寻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的“牛鼻子”。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动力
《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行业特色高校承担着为特定行业领域培育人才和产出成果的重要责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要深刻把握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树立“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国家强”的战略思路,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和目标方向,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贡献力量。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行业特色高校深化改革明晰方向。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人才培养是一项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等协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工作重心的前瞻性工程,“何以育人”“以何育人”一直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明确的重要问题。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角度看,行业特色高校可以利用科技实力和教育资源优势,形成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着力在“引、留、培”上下功夫,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符合办学规律的现代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好高能级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畅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实现最大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服务于人才培养。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进程中,行业特色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牵引作用及引领示范作用,强化特色、关联生长、提升能级,带动其他学科高质量发展,破除学科之间壁垒,强化学科之间资源共享,以优势学科为中心打造优势学科群,形成以优势学科为主导、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当前,国内外环境的迅速变化,不仅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对人才的定义也在变化。通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使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能紧跟科技发展新潮流、新趋势,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机制,让行业特色高校真正成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战略基地、创新高地、坚强阵地。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行业特色高校发挥优势提供空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传统行业特色高校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技术革新,在自己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和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促进特色教育、特色科学技术、特色人才培养协同共进,但与行业特色高校教育相关的特色科技资源、社会资源,往往较为“小众”,较为“聚集”。特色资源的集中有助于特色科学研究“扎深根”,培育专业型人才,但是资源的聚集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妨碍了特色行业与其他行业领域的交流和协同发展,进而影响科技创新、教育改革。通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可以提高特色资源利用率,既有助于行业特色高校对特色专业领域的深化研究,也有助于特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在“深度”和“广度”上同时为行业特色高校发挥优势打开空间,为行业特色高校教育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培育优秀人才开辟新的天地,更能使行业特色高校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质量,为行业特色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行业特色高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力。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要素协同推进。在构成现代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基本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因素,也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并且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劳动者主要包括创造新兴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和具备多元知识结构的技能型人才。行业特色高校以特色学科为牵引,积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通过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的载体作用,努力提升原始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助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劳动资料,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培养新型劳动者,拓宽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也需要将具有更丰富知识的劳动者同更加智能、高效的劳动资料结合起来,通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行业特色高校以专业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重塑创新生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增长动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推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从而实现生产效率更高、发展质量更好、可持续性更强。《决定》对“健全新型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了系统部署,这就要求行业特色高校以创新为抓手,打通“科研—教育—人才”之间的屏障,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现实需求,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以更有现实针对性、更有时代价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中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彻底摆脱传统低效发展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新鲜强劲的动力。
作为地质类行业特色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立足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地质行业乃至自然资源行业,坚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从“八大”维度,积极探索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动“大学科”融合。地球科学作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具有穿越地球历史、跨越星际空间的宏阔研究视野,几乎可以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传统大学发展模式和学科分工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要求。学校对标国家重大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推动以固体地球研究为主的传统地学,向融合地核、地幔、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近地空间等研究方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手段的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对地球的综合性、系统性、多时空、数字化研究。同时,根据《决定》提出的“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的要求,依托地学优势,推动文理工交叉融合,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地学特点,与地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学科增长点。
发起“大科学”计划。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堪称自然科学三大基本科学问题,受到全球科技界的共同关注,地球科学具有优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潜在优势。学校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主动牵头发起如“深时数字地球”这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共享全球地学知识图谱,聚合全球地学大数据,探索数据驱动的地球科学发现,推动地学研究与产业应用的范式革命,关注气候变化等重大全球性问题,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承担“大科技”项目。地质工作是矿产资源勘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防治地质灾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地球科学是地质工作实践的先导,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行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支撑作用。行业特色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项目,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加强有组织科研,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主动承担行业领域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更加注重原始性、颠覆性创新,着力培育重大原创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造“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任务离不开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有力支撑。学校围绕深地、深海、深空、深时和极地等前沿领域的科研需要,谋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科研平台,把握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契机,积极申请和优化建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的开放共享模式,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提升运行效率,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让高水平科研平台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拓展“大办学”格局。在融入行业、区域发展大局中顺势而为、借力而行,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是直接关系行业特色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主动融入自然资源行业发展,积极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行业高端智库,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突破为引擎,推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学校围绕国家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抢抓办学机遇,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扩大国际交流,不断提高办学资源整合力和学术影响力。
实施“大文化”建设。行业特色高校的大学文化与所在行业文化、所属学科文化相互浸润、多有交织,形成了一个文化共生系统。学校构建以大学文化为主体,以地质行业文化、地学学科文化为延伸,以自然文化为特色,四者有机融合的“大地质文化观”,凝练以“地质报国”为内核、以校训校风为底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三光荣”精神、先行精神、攀登精神,以及“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文化氛围营造春风化雨的教育环境,用文化力量塑造师生特有的精神风骨、行为风尚和时代风采。
加强“大先生”培育。地球科学学科体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广博的学识和更深厚的学养,要做学生“为学”的大先生;地球科学不可或缺的实践培养环节决定了教师的身教与言传同样重要,要做学生“为事”和“为人”的大先生。行业特色高校应充分挖掘和用好体现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先进典型,讲好榜样故事,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在做好第一课堂育人环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师在第一课堂之外对学生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引导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研究真学问,解决真问题,力争造就更多大国良师。
完善“大育人”体系。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从学生个人职业选择的视角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面向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二是面向行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三是面向社会各界的通用型人才。学校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育人格局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符合三种人才成长规律的大育人体系。针对第一类创新型人才,侧重激发学生求知的内生动力,培养热爱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模式;针对第二类专业型人才,侧重培养学生适应行业未来发展的过硬本领,探索与行业紧密衔接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针对第三类通用型人才,赋予学生行业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气质品格,助力学生积极应对人生未知的挑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契机,推动“大学科”融合,发起“大科学”计划,承担“大科技”项目,打造“大科研”平台,拓展“大办学”格局,实施“大文化”建设,加强“大先生”培育,完善“大育人”体系,多措并举,全方位施策,争做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