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大学更重要,还是挑专业更重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6月15日上午9时,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包括787种不同专业,成为迄今覆盖专业数量最多、参评专业规模最大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
各省份中,上海的顶尖专业(A+)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其中,在沪高校共有58个专业排名处于全国第一,这类“冠军专业”的数量同样排在全国第二。
以全国排名前2%或前2名作为A+专业的标准,我国“双一流”高校在A+专业数上占据主导性优势。130所 “双一流”高校的A+专业数,占全国A+专业总数的比例超过80%。北京大学以100个A+专业遥遥领先,清华大学以61个A+专业位列全国第二,哈尔滨工业大学则以58个A+专业位列全国第三名。A+专业数排名全国前十的其他高校分别是:复旦大学(46个)、中国人民大学(46个)、浙江大学(43个)、上海交通大学(42个)、南京大学(35个)、同济大学(33个)、北京外国语大学(28个)。
值得一提的是,非“双一流”高校中,单科性大学的A+专业也表现不俗,A+专业数位列前三的高校是北京电影学院(11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个)、广州美术学院(8个)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8个),东北财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则各以7个A+专业并列全国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既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A+专业数可以反映学校高水平专业的数量明博体育,但A+专业总数有限且受限于学校自身的规模。因此,本校A+专业数占本校参评专业总数的比例,即“A+专业精度”成为评价不同规模高校专业整体建设质量的重要依据。
排名发现,单科性大学A+专业的精度表现突出,比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A+专业精度达到100%,意味着参与评价的专业全部都是A+档次,体现出两校专业建设的极高水准。其后,中国音乐学院(80.0%)、中国刑事警察学院(66.7%)、北京舞蹈学院(66.7%)、浙江警察学院(62.5%)、中国人民公安大学(60.0%)等的A+占比也很高。
综合性大学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以80.6%和80.3%的A+专业精度,位列综合性大学冠亚军,其他A+专业精度位列综合性大学前十强的依次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1.5%)、复旦大学(58.2%)、中国人民大学(57.5%)、上海交通大学(56.0%)、哈尔滨工业大学(52.3%)、浙江大学(43.4%)、同济大学(39.8%)、南京大学(38.9%)。也就是说,这些高校大约四成及以上的参评专业都是A+专业。
在上海,此次排名有35所高校的1307个专业上榜,它们的排名至少位列全国各校同专业的前50%。其中,排名最高的A+专业数237个,A专业数297个,B+专业数516个,B专业数257个。
论上榜专业的绝对数,上海大学共95个专业上榜,上榜数量居全市首位。同济大学紧随其后,有82个专业上榜。上榜专业数量排在全市第3的高校是上海师范大学,共81个专业。
而顶尖专业的数量上,上海共有26所高校拥有A+专业。其中,复旦大学有46个A+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有42个A+专业,同济大学有33个A+专业,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上海外国语大学(22个)、华东师范大学(20个)、上海财经大学(12个)的A+专业数量,均超过10个。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高地,《202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化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探索建立新一轮本科专业预警机制,同时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四新”改革,支持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并支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
再具体看A+专业之中的“头牌”,也就是各校排名全国第一的“冠军专业”。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传播学、工业设计、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明博体育、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科学、儿科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医学检验技术、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文化产业管理,共15个专业为全国第一。
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城乡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市设计、康复物理治疗,共7个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复旦大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均拥有5个这样的“冠军专业”,分别是复旦的能源化学、保密技术、预防医学、法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以及上外的语言学、希腊语大学专业、意大利语、乌克兰语、哈萨克语,包含了部分小语种特色专业。
此外,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各有4个专业排名全国第一;东华大学有3个专业全国第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则各有2个专业排名全国第一;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也都有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大学专业。沪上共有19所院校拥有这样的全国“头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的指标体系设置学校条件、学科支撑、专业生源、专业就业、专业条件5个指标类别,共25项测量指标,对1200多所高校的6万多个本科专业点进行动态监测式评价。此次还新增了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等评价变量,评价变量总数比之前增加了67个,评价数据总量由此增加了数十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