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博士是原腾讯副总裁,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等。本期日志内容摘选自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高考报考之际,吴军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的经历、体会和心得,他说:“希望对报考大学的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于不报考大学的人希望我分析这个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能对你有所启发。”
我本人高考是先报志愿,再考试,因此那时候大部分人报学校和志愿是有些风险的,万一报了一所原本觉得录取没有问题的大学,但高考失常,就没有任何补救机会了。现在是先给出分数,再报志愿,我觉得更为合理一些。
不过,即便如此,今天也不能保证所报的大学和志愿就能让自己满意,因为除非是考试成绩特别好的人,否则都需要在学校名气、实际水平、专业水平等诸多方面有所取舍。即使成绩好到随便挑选大学和专业的人,也面临着选择性困难。
比如几乎每年总有要报清华的孩子和家长问我,到底是选择电子工程系,还是计算机系,或者其他什么热门的系。根据不同考生的特点,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同,但是更多的时候即使我比较了解那个学生(比如我同学的孩子),我也难以给出最好的建议,因为很多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因此今天我就从要考虑因素实在太至的因素谈起。
在写这封信之前,我和罗辑思维的李倩老师在文字上有些沟通,因此一些观点是综合了我们两个人的想法李倩老师是北大的高材生。因此,说句王婆卖瓜的话,我们俩代表了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另外,在这里先感谢李倩老师和她的同事对这两封信的内容提供的建议。
李倩老师和我都同意将要考虑的因素按照城市、学校和专业归类。而在这三类因素中,城市〉大学〉专业。当然这个前提是考生无法兼顾这三者。
对于那些分数足够高的学生毫无疑问应当首选北大和清华。中国的大学水平分布情况不同于美国,后者前20的大学都各有特色,很难讲排第一的哈佛就比排第十的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一定好多少。
但中国绝对不是这种情况,就综合水平而言,中国最好的大学有C9(九校联盟)的说法,即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科大、哈工大。如果再加上我认为很好的人大、南京东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也就是12所。
这些大学之间,北大和清华是第一梯队,接下来的三所,即复旦、上海交大和浙大无论是在师资、经费还是科研成果上和北大清华都是断崖式的差距。而后面的七所,和前面的五所又有断崖式的差距。至于其他大学,和这1 2所相比,差距就更明显了。
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好的老师、最充足的设施、更多的和世界大师接触的机会以及更好的海外交换学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最强的同学圈子,基至找到好伴侣的机会更大。
大家不要小看最后一条,在美国波士顿旁边的坎布里奇市,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那里经常有卫斯理女校或者波士顿大学的女生跑去钓金龟婿。“奶茶妹妹”(章泽天女士)要不是因为上了清华,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曝光的机会也很难有机会到巴纳德女校(Barnard College在哥伦比亚大学旁边)去做交换生,很可能就不会和刘强东有什么交集。
当然,如果不能进入这些大学,或者不能进入它们的好专业怎么办。这时我觉得地点最重要,优先挑选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首先,中国一线的城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上、广、深和最好的大学所在的地区多少还是有些重合的。当然深圳大学比较弱,广州的好大学也不算多。因此尽量选择北京、上海及周边(即南京、杭州二市),以及广州一流的大学。这些地方的机会要比中国其他地方多很多。
再接下来,除了已经提到的南京和杭州,按照次序还应该考虑武汉、成都、西安和哈尔滨这四个城市。我在腾讯时,我们只到上述城市进行校招,当然在考虑城市的优势时大学聚集的程度和绝对水平也很重要,因为那样对企业来讲去那里招聘成本相对低,而西安和哈尔滨能够入围,是大学聚集的因素,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和我们竞争人才的阿里巴巴和百度,以及外企Google、微软、高盛等投行,麦肯锡和普华永道等咨询公司,也只到这几个城市招人。
也就是说,从其他城市毕业,即便你再优秀,学的专业再好,直接进入这些公司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除此之外,尽量选GDP靠前的沿海省份和相应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经济体量越大的城市,企业越集中,机会也越多,找工作面试都更方便点。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随着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的助力,等我毕业的时候,中小城市是否会慢慢赶上来?从历史上看,明博体育这种可能性极小。美国至今好的大学和工业的引擎依然集中在加州和东北部地区。
硅谷地区的三流大学(相当于中国的二本)圣荷西州立大学,在硅谷大公司工作的毕业生居然能排在同等规模的著名的伊利诺伊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普渡大学前面,说明了地点的重要性。深圳大学在中国排不上号但进入腾讯、华为的人却很多。
接下来,在地区之后,选择学校比专业更重要。我经常讲,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因此那些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能让学生们学到自己本专业的那几门课,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也更多。即使是学习外语类这样非常专的领域专业,北大或者复旦的英语系和其它外语系,也比外国语大学要合适。
虽然我总是强调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毕业的大学和成功没有太强的相关性,但是刚走出校门时,大公司通常还是按照大学的名气分配它招收员工的比例的,因为没有更好的衡量不同大学毕业生的水平的方法。
因此,如果分数不够,与其去挤所谓的热门专业而选择一个相对差的学校,还不如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排名靠后的专业,当然前提是不反感这个专业。
举个例子,北京很多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会比北大历史系这样的系录取分数还要高一点,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询公司宁可招一个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到了公司后再培养,也不愿意招其他相对差一些的大学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因为在它们看来,大家在本科学的那点专业知识,反正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在确定了上学的地点和大学之后,就要考虑专业了。选择专业有很多客观的考虑因素,但是今天我先介绍一些和个人关系比较大的因素明天再讨论其他的。
考虑专业的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是家庭因素。两个情况差不多的学生的家长来找我时我给出的建议常常是相反的明博体育。比如有一次一个发展得非常不错的企业家来找我问他的孩子应该学什么专业。
我先问他,“你的建议是什么?“他说,“我想让他学会计,这样一来有一技之长,二来将来能帮助我一下。”我又问他,“你是希望他能够将你的产业发扬光大,还是将来将产业卖掉,靠股票和存款过日子,或者是靠自己的专业手艺挣钱?”他说,“当然希望他做得比我好了”。
我于是就对他讲,“他要想做得更好,所需要的是大视野,而不是会计这样一个具体的技术。会计这种人,在社会上可以花钱请到,但是如果你要将事业交给他,而他没有视野,没有抱负,生意只能越做越小”。
因此,对这样一个学生,会计专业是很差的选择。但是,另一个朋友问我类似的问题时,我则对他讲会计专业是个好选择。这位朋友是朝九晚五上班的工薪阶层,没有什么资源和人脉,他的孩子希望将来做投资。
我说,先掌握一技之长吧,比如会计,如果想做投资,年轻人又没有资源,只能从最底层做起。而一些投行或者风险投资公司聘用你的孩子显然不是让他来作决定的,即便再有眼光,前几年公司的领导也不会听你孩子的意见去投资,他们想用的就是你孩子将来的专业技能。通过工作一段时间,赢得大家的信任,对行业有了了解,才能有所发展。
我在之前讲过,身处底层的人要完成到中产阶级的进阶,需要先掌握技能,就是这个道理。而中产阶级到精英阶层的进阶,则需要很多博雅教育。不同阶段和社会阶层,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有所不同。
1,国家大的机会;2.个人的特长和兴趣;3.专业的变迁和未来行业的机会。希望你继续关注。
我们昨天聊到了填报志愿的两个原则,即城市优先,名校优先,在确定学校后,就要考虑专业了。而在这方面大家遇到最多的三个问题分别是:
就这些问题我先谈谈我自己的经历。我在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包括竞赛成绩)很好,因此,我在报专业时其实就面临一个选择,是否读数学。
那时北大数学系和清华数学系的老师曾经堵在我们家门口建议我学数学。不过我父母讲,数学太费脑子,而且好工作太少,而当时中国正在宣传信息革命,于是我就学习了计算机。
后来我事业发展顺利,我母亲总是讲,当初没有让你学数学,对了吧。我开始的时候很认同她的这种讲法我也一直很感激他们的“远见”。不过后来我想,如果我学了数学,估计本科毕业后就改行了,今天可能还是搞计算机。当然,我的数学基础会更好一点,而对计算机的领悟可能要浅一点。但是,我父母对国家未来大的趋势的把握还是准确的。
如果你将来主要的时间是生活在中国,那么在国家层面的大机会就是需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0多年前土木工程在清华各专业中不被看好,录取分数很低,属于冷门,但是后来赶上了国家基建大发展,学这个专业的人最后发展得都很好,甚至好过全世界最热门的计算机行业。而清华其他专业的人,至少一大半改了行,像学数学这样的专业的人,90%改了行,当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了企业家,企业做得都很好。
中国已经以每年8%左右的增长率持续增长了37年了(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算起)大学专业,这么长、这么快的增长在世界文明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中国自身积攒了巨大的财富,相比之下,其它国家财富增长的比例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样就造成了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个困局,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东西其它国家买不起,而中国从海外无论是购买什么,价格都要飞涨。前些年铁矿石价格飞涨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历史上,英国、美国和日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解决的方法都是资本输出。也就是说帮助其他国家富裕起来,让人家买得起我们的东西。
中国在这个时期提出“一带一路”,要搞亚投行,核心就是资本的输出和帮助全世界。这是当年英国、美国和日本都走通了的道路。
如果大家对当年英国和美国的资本输出没有什么概念的线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日元贷款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帮助,而今天中国要做的就是当年日本曾经做过的事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什么人才昵?不再是只能在国内窝里横的人了,而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为国家开拓海外市场的人。
去年几位领导干部询问我对亚投行的建议,我反问道,如果明天就要在世界20个国家开办办事处(或者说分行),如果再加上四大国有银行将来要进入世界主要国家,谁来当分行长?我们是否有这样大批的人才储备?
我一问就把他们问住了,因此,我说要尽快培养具有国际金融能力的领袖。去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苏世民书院,完全仿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的教学方式办学,目的就是培养未来世界的领袖。
当然很多人讲,我不从政。即便如此,国际化的能力依然是需要的。今天美国标普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日本在海外的资产是国内资产的1.1倍,而中国虽然外贸顺差不少,但是无论是央企,还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科技界的明星公司,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国内。未来,中国的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之路是一定要走的。
国内的高中只开6.7门课,而且大部分时候是根据考试决定成绩,没有给大家思考问题的机会,因此大部分高中生所知道的专业数量特别少。其实,大学的专业有几百种可供挑选,因此选专业时完全不需要将自己限制在自己成绩还算好的几门课所对应的专业里。
我在硅谷地区接触到一些在当房地产中间商的女生,她们很多学的是生物和化学等理科专业,她们都抱怨在大学学的专业自己不喜欢,我问她们为什么自己要挑选那些专业。她们讲,自己在中学时是生物课代表或者其它什么的课代表,课学得还不错,自己也不知道大学有什么专业,看到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科名称就选择了。
在中学学那些课程,只是打一个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而已,并不意味着只有那几个专业可以选择。美国在过去的10年里,新出现的专业占全部专业数量的20%左右,而这些专业很多代表了未来。
具体到专业上,本科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应面广的专业,以增加未来的适应能力,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的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有1/3就已经过时了,工作5年后又有1/3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
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一大半后来改了行。什么是适应性好的专业昵?作一些对比就容易理解了。明博体育比如数学专业的适应性比生物要广得多,金融比会计要广得多,从“万金油“似的专业转到很专、很窄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几乎不可能。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想选什么专业,恭喜你如果还把握不定不妨按照下面的几条原则作一些筛选。
1.要优先考虑高势能的专业。所谓高势能的专业,就是指那些相对难学,而又相对是其他专业的基础的专业。比如数学专业相对计算机专业和商学就是高势能的,计算机专业相对管理专业是高势能的,在读研究生时从高势能转到低势能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绝无可能。
2.不要一窝蜂地挤进那些过热的新兴专业,尤其是学校为了跟风刚刚开设的。那些专业常常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各个大学都在开设,将来就业竞争反而激烈。
相反,一些被认为是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比如在理工科院校的数学、物理,文科院校的中文,对一些人来讲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相对容易进入。不过,选择这些专业的人要明确下面一条。
3.如果将来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选这两个专业,打好基础后,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是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而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去了华尔街,真正搞数学和物理的很少。
另外,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学虽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事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极为辛苦,而且工作不好找,将来很可能也需要改行。选择这些专业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一个专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在将来持续学习,至于那些具体的课程本身,并不是很重要。
在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未来产业的变迁,那些会不断萎缩的行业最好避免。在过去的30多年里,摩尔定律是带动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进入IT行业和使用IT技术的行业的人发展得都很好,我本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而逆趋势而行的也是其中的受益召人就举步艰难了。
今天人类已经到了智能时代,这是一个大趋势,关于这个趋势,我在《智能时代》一书中有很多的讲述,篇幅原因,这里就不再哆嗦了。
当然,不论选择了哪个专业,都有可能后悔。因此如果不满意,也不要太沮丧,毕竟在大学比学习几门课程更重要的目的是从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变成一个社会人。
除了从老师身上学习,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未来靠不上爹妈,那么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就要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建立起一个好的朋友圈这将受益终生。
最后的最后,今天的学习并不受大学围墙的限制,就算学校和专业真的不满意,通过互联网还是可以听到大师们教授的课程。通过自己学习,今天比过去更容易弥补在学校和专业上的欠缺。
选学校选专业这事说简单也简单(半小时都不用),说复杂也复杂(可以是一门课)
这个问题和跟很多因素都有关系,就看你看重哪个因素了。一般来说填报志愿最要注意三点,重要程度不分先后,因人而异。
1、城市(地域):学校所在地城市对视野开阔,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和保研有着重要的决定因素。为什么北上广成为就业地首选?为什么北上广部分211甚至一本也比部分外地985录取线还高,不就是地域优势吗。在北上广你可以获取更先进的理念,更广阔的视野,尤其是更多更方便的实习和保研机会。学IT就业地首选北京(其次是深广杭),学金融就业地首选上海(其次是京深)。
2、专业(地域):如果你以读个好专业为第一目标,那么就不一定把目光放在北上广了。比如吉林大学的车辆工程,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工程,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山东大学的数学等专业都名列前茅,且分数不是太高,可以成为非北上广的选择。
3、毕业后的打算(未来规划):这个容易被忽略,如果你毕业后考虑保研、出国、考研等,考虑综合类大学,偏远地区的985考研成为选择之一,比如兰大吉大川大等学校,这些学校的保研率和国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肯定比录取线超高的上财央财外经贸高很多。当然也要注意专业选择,理学基础类专业出国相对容易(数学 物理 化学 生化等)。如果想本科就业,那就选择专业性学校,比如财经类,工科类(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两财一贸(上财央财外经贸)甚至南审、东财、江财、天财。两电一邮(成电西电北邮)甚至杭电,这类学校目前就业形势不错,起薪也挺高。
特别注意(理性看大学排名):现在学校排名基本依据综合实力和学术能力等,有时候对部分本科就想就业的同学参考意义不是特别大。比如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排名很靠前(10—15),但是录取线之间,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校门类齐全,比如文理法工农医都有,综合实力比较强,因此得分较高。但这些专业很多都是冷门,就业不太有优势,因此录取线不是特别高但排名很高。不过有一点害的还要注意,虽然这些学校录取线不太高,但优势专业录取线却依然很高,比如电气工程录取线分(江苏),机械工程可能才359分(江苏),所以不能因为最低录取线而轻视优势专业的录取线。
选专业这事说大可大(可以算是一门学问),说小可小(比如听邻居说谁学了什么专业不错就填了)。个人觉得虽然有那么一点点的运气成分,但如果想把握精确一些还是需要做一些功课的,可以划分步骤。
第一步就是了解有哪些专业(不一定都要了解,可以缩小范围在你感兴趣的范围内查询),这些专业大致学什么,干什么的。这里有个资料讲的有点参考价值。注意区分名字相近但其实差别很大的专业。
第二步就是确定方向(比如是财经 法学 管理等),确定这个主要依据几个因素
1、 本科是否就业:如果想本科就业,可以考虑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会计、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如果是想深造和出国,可以考虑理学(指基础学科数学 物理等自然科学,大气科学等)这些专业相对来说申请学校容易些。
2、 个人秉性:比如如果热情活泼开放能吃苦可以考虑销售、管理类专业,如果内向,热爱技术可以考虑计算机 软工 电子类专业。女孩一般适合文科类专业,语言类也不错。
我觉得做完这功课可以基本上对专业有个把握了,避免读了大坑专业大学专业,或者孩子完全不喜欢的学起来很痛苦还要转专业的专业(转专业也不容易的,不同学校要求不同)
什么叫热门专业?人人争逐,一片片闹哄哄的气象才叫热门,比如计算机、金融工程是热门专业
也就是说追到热门专业并不等于找到好工作,何况四年后,谁知道时下热门的会不会就凉凉了
老师我学法学的,我们这个专业需要的不是人脑,而是电脑,就算是电脑,内存也不能太小。宪法,民法,刑法,民诉法,刑诉法,行政法,行诉法,商法,经济法,合同法,劳动法,婚姻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这还没算法理学、法制史和律师制度、法律文书……我觉得自己脑子里一半是各种法规,一半是犯罪冲动,老师一上课,就想去砍人,得努力克制才能保持犯罪中止。天天背书,已经老了十几岁了,前几天坐公交,有人问我是不是上高中,我心里还挺高兴,后来聊了几句,那个大叔原来是问——我的孩子在哪儿上高中!!!麻蛋。
老师,我数学一直不好,但对理科整体兴趣还行。当时报这个专业就是因为它不学数学,后来发现真是坑人不算活久见啊,不学数学得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还有线性代数和常微分方程。天天受这种折磨,我不但焦虑,而且都快抑郁了。前两天有人发朋友圈刺激我,一对狗男女装模作样地给大家搞“科普”——戴着情侣戒指一定不要给对方梳头,会夹头发!我去你娘的,嘚瑟什么,有头发了不起啊!
我最受不了的是画图,老子十八年来唯一画过的图是小时候尿在床上那副。你说我要是擅长丹青当时不就学艺术了吗?现在天天背着个板子上课,人家以为我是圣斗士,要去拯救雅典娜。雅典娜落在我手里算完了,就我画圣衣的水平,变身前还能看,变完身进回收站。
你们这些讨论副课的都闪开,姐是学外语的,目前除了山东方言,正在苦练普通发。你们说我掌握母语都困难,将来能从老外那里骗到钱吗?
我学软件工程的,最善于逻辑运算和发现规律,前几天买笔记本,三块钱一本,我十块钱买了仨,他们都建议我转行学会计,说是更有前途。
哥的专业是哲学,老师说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吗?
啥事都有个蜜月期,而蜜月之所以不叫蜜年,就是因为它持续不了那么久,能让你一直感觉甜。
进入一个专业前,我们对它的了解,停留在专业介绍网页上,开课说明手册中,各路专家口头上。而在你成为了某个专业的学生,进入学习阶段后,接触的,则是它的训练过程和培养流程。华丽的语言消失了,精美的排版不见了,动人的宣传暗哑了。不是你上当受骗,而是再精美的工艺品上架前,打磨过程都不会太轻松和简单。
待得激情消退,在教科书逐步失去温度时,几乎每个人,都会撞上“感觉不会再爱”的墙。
别介啊老师,这和我想表达的完全不是一个套路,你叙述问题的角度,感觉和我们穿的不是一个牌子的秋裤。
照你的说法,人人都会遇到,你我都要面对,这不就是说,专业不适合,其实是个伪问题?
我还真不是这个意思,蜜月期之后,是震荡期。你的观点被颠覆,习惯被打破,策略被重塑,积极调整适应,可以转入健康成长期,调整不好持续震荡,不但影响专业学习,整个人的状态都会受到影响。
各高校基本都有转专业相关管理办法,有明确的转专业意向,且学习成绩排名达标,就可以申请调换专业。
老师你没开玩笑吧,我就是不适应,才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成绩不好,才想换专业,你却告诉我,想换专业先要学习成绩好?我要是能学好,还换个……鸟,对不起我说脏话了,撤回重发一下……还换个bird!
成绩好才能换专业,还是成绩差理应被转走,这个很可能引起撕逼的问题,我拒绝回答……开玩笑的,我是心乱如麻。
我想单身一辈子,结果你们说,可以,只要你领一个对象回家成亲,我们就同意。
第一,调换专业一般在低年级完成,届时并未开设过多的专业课,对你的成绩考察,更多的是公共必修和通识基础课,换到任何专业都是要学的。
第二,换专业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特权”,这种少数人才可以体验的重启操作,如果变成了关爱差生的“福利”免费撒播,既不公平、也不公正。
第三,想换专业?可以,请先证明你自己。当前的无法适应,如何保证换后的就能水融?如果能够在缺乏兴趣的领域内,依靠个人努力还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愿意再相信一次你。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想找到人生的正确答案,可能还是要先把错误的试卷答完。你对待挫折的方式,决定了挫折补偿你的水平。
我想,外界考察我们的终极标准,或许不是专业是否优异,而是对承接的任务,无论反感喜欢,是否都有持续输出努力的能力。
我一直对媳妇的专业耿耿于怀,早就想换个媳妇。无奈媳妇答复要么不换,要换就让我自行滚蛋。二次创业成本太高,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不现在过得也挺好,科研成果都会叫爹了。